数学家王元的小故事
王元,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生,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,数学研究所研究员,主要从事数论研究。几十年来,他的研究成果累累,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赞扬。他是怎样从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的呢?
王元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,很早就受到启蒙教育。他不特别聪明,更不是神童,但是他同大多数有成就的人一样是通过苦学才获得成功的。王元的小学、初中时代,是在战乱与艰难中度过的。4岁上学,那时他还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孩,一心只想玩,结果连续留级了两年。上中学时学习成绩只是中等水平。
这样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,却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:兴趣广泛,求知欲强。凡是他兴趣所及,都肯花费时间刻苦钻研。开始,他喜欢看小说,不管多厚的本本,他都要想方设法看完它。他看别人拉二胡,自己也动了心,成为二胡的'爱好者。由于他抓紧时间苦练,又肯动脑筋琢磨演奏技巧,不久就成为出色的二胡演奏者。后来,他又喜欢画画和游泳。他经常带着画板出去写生。画累了,就脱下衣服跳到湖里痛痛快快地游泳。广泛的兴趣,养成他不怕困难和一种强烈进取的精神。只要他感兴趣的项目,他总比别人学得好。
1948年,王元高中毕业考入浙江英士大学数学系。浙大是我国老一辈数学家陈建功、苏步青多年执教的地方,数学教育卓有传统。二位教授自30年代起就坚持办高年级学生读书讨论班,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极有帮助。浙大的教学环境激发了王元对数学 ……此处隐藏460个字……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你有了速度很好,但还要有加速度,只在原水平的基础上工作,永远也不会有更好的成绩。”
王元很快就明白了华罗庚这番话的道理。他知道,物体要做加速运动,需要外力;科学研究要有加速度,需要勇于开拓。王元关于筛法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,确立了他作为著名数论家的地位,王元主编的《哥德巴赫猜想》,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发展与现状,其中包括他本人的工作。以后与华罗庚开始了长达20年的师生合作,取得了辉煌的成果。他的代表性著作有《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》、《哥德巴赫猜想》及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数学法》(以上与华罗庚合作)。王元对哥德巴赫猜想有精深研究,他首先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为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与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3的整数之和。这一成果在198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;他又与华罗庚一起提出了计算多重积分的新方法,国际上称为“华—王方法”。
王元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,华罗庚教授亲自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数学家,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以华罗庚为首的“中国数论学派”的重要成员。“勤奋出天才”是王元的座右铭。他认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靠积累,王元所做的读书笔记就达3400页,他从事科学研究而付出的辛劳由此可见一斑。王元又是一位谦逊的学者,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,科学研究如同攀登无限的梯级,一个人无论达到多高,也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。因此他说:“恰如其分地估计自己不要过分陶醉于自己已经做了些什么,始终有个危机感,这样就永远不存在自满的可能性。”他认为,这种态度来源于对整个数学知识海洋的客观认识。
王元成为国际数学界享有声誉的数学家,他的成才之路是与勤奋、刻苦、谦逊的态度及不停顿地向科学高峰进击的精神分不开的。